Flash閃存是非易失性存儲器,這是相對于SDRAM等存儲器所說的。即存儲器斷電后,內部的數(shù)據(jù)仍然可以保存。Flash根據(jù)技術方式分為Nand 、Nor Flash和AG-AND Flash,而U盤和MP3中最常用的內存就是Nand Flash。 Nand Flash也有幾種,根據(jù)技術方式,分為SLC、MCL、MirrorBit等三種。SLC是Single level cell的縮寫,意為每個存儲單元中只有1bit數(shù)據(jù)。而MLC就是Multi-Level-Cell,意為該技術允許2 bit的數(shù)據(jù)存儲在一個存儲單元當中。而MirrorBit則是每個存儲單元中只有4bit數(shù)據(jù)。 SLC的技術存儲比較穩(wěn)定,SLC的技術也最為成熟。然而MLC可以在一個單元中有2bit數(shù)據(jù),這樣同樣大小的晶圓就可以存放更多的數(shù)據(jù),也就是成本相同的情況下,容量可以做的更大,這也是同樣容量,MLC價格比SLC低很多的原因。通常情況下相同容量的MLC和SLC,MLC的價格比SLC低30%~40%,有些甚至更低。區(qū)分SLC(停產)和MLC(現(xiàn)在主流,分新老制程,60NM 和56/50NM ) 1、 看Flash的型號:根據(jù)Flash的命名規(guī)則,進行區(qū)分。 2、 測試讀寫速度:SLC的非常快,MLC的很慢。 優(yōu)盤之家 SLC閃存:即單層式儲存 (Single Level Cell;SLC),包括三星電子、Hynix、美光(Micron)以及東芝都是此技術使用者 MLC閃存:多層式儲存(Multi Level Cell;MLC),目前有東芝、Renesas、三星使用,英飛凌(Infineon)與Saifun Semiconductors合資利用NROM技術所共同開發(fā)的多位儲存(Multi Bit Cell;MBC)。MLC是英特爾(Intel)在1997年9月最先開發(fā)成功的,其作用是將兩個單位的信息存入一個Floating Gate,閃存存儲單元中存放電荷的部分),然后利用不同電位(Level)的電荷,透過內存儲存的電壓控制精準讀寫,假設以4種電壓控制、1個晶體管可存取2bits的數(shù)據(jù),若是控制8種電壓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數(shù)據(jù),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,類似Rambus的QRSL技術,通過精確控制Floating Gat上的電荷數(shù)量,使其呈現(xiàn)出4種不同的存儲狀態(tài),每種狀態(tài)代表兩個二進制數(shù)值(從00到11)。 www.upan.cc 三星與東芝這兩家Flash(閃存)制造商長期統(tǒng)治著快速增長 的NAND Flash市場。其中三星屬于最大的玩家,不斷采用先進工藝尺寸,以維持競爭優(yōu)勢。本次主要對這兩家公司的最新閃存進行比較,同時也兼顧與Hynix、美光和英特爾等公司的比照。從歷史來看,三星將研發(fā)重點集中在了單層單元(SLC)上。SLC架構中每個閃存單元只能存儲1個比特的信息。而東芝在轉向先進工藝技術方面同樣積極,不過其競爭優(yōu)勢在于多層單元(NAND閃存方面的設計經(jīng)驗和能力。MLC閃存在每個存儲單元存儲2個比特的信息,使得東芝可在給定面積的硅片上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,并在存儲器尺寸既定的情況下降低生產成本。因此,盡管東芝在工藝技術上可能落后于三星,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領跑者。東芝的MLC閃存已經(jīng)歷經(jīng)數(shù)代,其中包括新近發(fā)布的采用70nm工藝的8Gb閃存。2005年,東芝曾采用90nm技術與三星的73nm技術展開肉搏。東芝90nm MLC閃存的比特密度為29Mb/mm2,遠遠高于三星73nm閃存的25.8Mb/mm2的比特密度。在存儲密度固定時,東芝甚至擁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。例如,東芝90nm工藝生產的4Gb NAND閃存的 裸片尺寸為138mmsup>2,與之相比,三星73nm工藝生產的4Gb NAND閃存尺寸則為156mmsup>2。這使得東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競爭力。在用于文件存儲方面,NAND閃存不可避免地面臨價格戰(zhàn),我們也常常 聽到,只有價格領導者才會贏得iPod設計中標。雖然MLC在某些方面獲得相當?shù)恼J可,但如今對閃存芯片的狂熱需求模糊了業(yè)界的視線。存儲卡制造商需要價格低廉的芯片,但他們也需要穩(wěn)定 的供貨。正是基于這個原因,據(jù)報道,去年Kingston已就購買SLC芯片作為第二貨源與三星進行了商談。他們商討該協(xié)議時,全然不顧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%。長期以來,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閃存, 不過2004年和2005年該公司提交給國際固態(tài)電路大會(ISSCC)上提交的MLC技術論文,標志著該公司的觀點發(fā)生了變化。雖然在三星的網(wǎng)站上仍舊 沒有任何有關MLC閃存的營銷信息,但該公司的確已生產出了4Gb MLC NAND閃存芯片。雖然我們已對該芯片的樣品進行了分析,但要在市場中找到其樣品仍舊非常困難。其裸片尺寸是156mm2,同東芝采用90nm工藝的MLC型4Gb NAND閃存相比,還是大了18mm2,因此要能與東芝相匹敵,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術上還需要改進。除了三星,Hynix等其他存儲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閃存邁進。雖然東芝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而在MLC技術上占據(jù)優(yōu)勢,但英特爾與美光科技的合資企業(yè)IM Flash也有能力結合英特爾MLC技術與美光的NAND閃存,從而在MLC型NAND閃存領域迅猛發(fā)展。 MLC閃存技術并非沒有不足,實際上,在采用先進工藝生產MLC閃存方面困難重重。隨著閃存技術的演進,在浮動柵(floating gate)中存儲的電荷總量減少了,使得檢測存儲的信息變得更加困難,尤其是對MLC芯片而言,它需要識別四個電壓值,而非兩個。盡管如此,據(jù)報道,東芝 在70nm工藝中能夠保證采用與90nm技術相同的代碼糾錯方案。這顯示該公司并沒有放慢MLC技術縮放的步伐,最少是就現(xiàn)在而言。此外,與SLC閃存相比,MLC閃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。雖然對于消費者而言,可靠性不是他們關注的核心問題,但在其它消費市場卻顯然是一個弊端。三星正準備推出采用65nm工藝的4Gb SLC NAND閃存,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藝的器件稍為緊湊。由此引發(fā)的問題是:在工藝縮放方面是否已經(jīng)無計可施了?如果實際情況真的如此,那么情況顯得對東芝更為有利,因為目前它已經(jīng)生產出70nm工藝的MLC閃存。作為權宜之計,三星轉向65nm工藝 的芯片或許能夠立馬同東芝的90nm MLC競爭。但是東芝的70nm工藝8Gb MLC技術已取得重大成就,實現(xiàn)了56.5Mb/mm2的比特密度,比三星65nm工藝31.3Mb/mm2的額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%。一些并非出自東芝公司的報告暗示,該公司將會跨過65nm工藝,直接轉到50-60nm線寬的16Gb閃存。當然,在成功實現(xiàn)低于65nm線寬的工藝,仍有一些技術障礙有待克服。閃存器件的工藝縮放并非易事,過去業(yè)界曾多次出現(xiàn)過閃存走向終結的預言。然而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(ITRS)顯示,在32nm工藝節(jié)點出現(xiàn)之前,在所有賭注似乎仍然都壓在閃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換品上。有必要使在每個單元中所存儲的比特數(shù)翻番,使得浮動柵技術繼續(xù)前進,而這很可能推動閃存首個替代物面市,諸如相變存儲器(PCM)。但是目 前閃存供應商首先必須克服現(xiàn)有的縮放挑戰(zhàn),其中包括這樣一些關鍵領域:單元校準(cell alignment)、隧道氧化層、多晶硅層間介電質(interpoly dielectirc)、相鄰單元耦合和高壓晶體管設計。縮放挑戰(zhàn) 優(yōu)盤之家隨著芯片尺寸縮小,改進圖層之間的校準頗受關注。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電壓,反過來也推動了更薄隧道電介質的需求,以將電荷傳輸至浮動柵或傳輸出浮動柵,但問題是,電介層較薄的話,可靠性就較低。 在先進的工藝尺寸中,一個浮動柵的活動區(qū)域對存儲單元晶體管的影響較小,但從控制到浮動柵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。所以,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層間介電質(IPD)。在有兩種介電質情況下,介電常數(shù)更高(higher-k)的材料能減少有效電荷厚度,同時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,并能維護更高的可靠性。然而,采用新型材料會給自身帶來挑戰(zhàn),存儲單元封裝得更加緊密,會增加風險,導致一個浮動柵上的電荷會影響相鄰存儲單元的操作。最后,閃存的操作依賴于較高電壓來寫入或擦除存儲單元。需要在給定硅片面積條件且無損存儲單元效率的條件下,設計和應用能夠轉換電壓的控制晶體管。 優(yōu)盤之家東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。當然,基本的存儲單元結構已經(jīng)縮降至90nm以下。東芝在90nm工藝上引入了完全自校準存儲單元, 并且繼續(xù)用于70nm工藝。隧道和多晶硅層間介電質同樣降低了。為了減少干擾,對浮動柵的高度也作了優(yōu)化。MLC技術在這方面需要更多關注,因為要從存儲 單元中讀出4個狀態(tài),所以感應(sensing)邊界更小。在存儲列陣方面,東芝轉而采用新型的溝槽蝕刻工藝處理來實現(xiàn)淺槽隔離(STI)。70nm工藝中更小的間距要求東芝使用兩個溝槽深度。存 儲陣列深度對隔離性能的要求較低,以便閃存單元能夠排列得更加密集。控制晶體管——特別是那些用于控制寫入/刪除電壓的晶體管,需要更好的電壓隔離特性。 所以,他們要更深一些。 溝槽填充方式也發(fā)生了改變;現(xiàn)在使用一種新型沉積材料進行兩步處理。在90nm工藝中,采用鎢(tungsten)觸點來代替多晶硅。也許最顯著的一個創(chuàng)新是采用了一種新穎的電容器結構。所有這些改進加在一起,相當于一個大小僅為0.020μm2的物理單元,換言之,保存1個比特信息僅需0.010μm2。相比較而言,三星的73nm技術保存1個比特信息則需要0.021μm2,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預計要0.017μm2。體系架構上的改進東芝的70nm NAND閃存還包括一些架構上的改變,包括焊盤布局和排列結構的調整,旨在減小裸片面積。東芝的焊盤設計是單面的,也就是說所有的焊盤都位于芯片的一邊。 這與其它大多數(shù)NAND閃存大相徑庭,后者上下兩面都分布著焊盤。 U盤之家焊盤全部移到裸片的一邊就不再需要兩面都設計焊盤條,芯片尺寸隨之減小。為了獲得單面布局的最大好處,對陣列結構作一些變動,從而能有效地訪問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邊上遠離焊盤的存儲單元,并為其供電。為了更大程度地減小芯片尺寸,東芝還將改變了其冗余管理方案。在單個存儲地址存儲2個比特的信息,要求感應電路能夠分辨出四個電壓等級的差別。自然地,要讀取存儲單元信息的感應放大器需要進行優(yōu)化,從而為與單層感應相比所存在的較低的噪聲裕量提供補償。接下來的事情,就是為四個不同等級的電荷編程。東芝選擇了步步為營的方法,其中包括運行一系列“即編程即驗證”的循環(huán),直到獲得期望的程序狀態(tài)。 我們的分析檢查了用來寫入四個狀態(tài)的時序和電壓。實際上,該方法是東芝的閃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開發(fā)出來的,并授權東芝采用其專利編程方法。東芝與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發(fā)和生產上已經(jīng)合作多年。毫不奇怪,兩家公司都積極申請與MLC技術相關的方法、電路和結構方面的專利。 U盤之家然而,我們卻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,三星在MLC領域的專利申請也相當積極。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間達成了一項交叉授權協(xié)議,雙方在2009年之前不會提起任何專利爭端。不過,如果三星被卷入MLC價格戰(zhàn),問題也許會再次提上日程。 也許僅是巧合,ITRS計劃轉向每單元4比特存儲的時間也是2009年。既然有關MLC知識產權的爭端還沒有最后掀起,那么現(xiàn)在還很難說誰更強。盡管有這些比較,三星始終還是NAND閃存市場的佼佼者,并且極具競爭力。雖然東芝依靠在MLC技術上的積累,東芝獲得了些許優(yōu)勢,但三星已被證明是一個斗志頑強、勇往直前的對手。讓我們拭目以待:在未來幾年中,為了追趕MLC技術,三星會不懈努力。三星和東芝還承受著后來者的壓力,如Hynix公司,后者于2004年2月開始發(fā)售其首批NAND產品,就非常成功地從DRAM轉向到閃 存。2005年Hynix利潤增加了525%,并且與兩個領軍公司爭奪市場份額。同時,英特爾與美光的合資又誕生了一個強有力的市場競爭者,而英飛凌也開 始顯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潤增長。這些公司使得NAND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;但是至少在目前,三星和東芝仍然是市場和技術的領先者。對于我們消費者而言,最關心的就是產品的質量問題,因此,網(wǎng)上流傳很多說法,好像只有使用SLC閃存的產品才是質量好的產品,其實不盡然,產品的質量好壞第一個關節(jié)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壞,第二個關節(jié)是廠家是否在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。這兩者都是很重要的。再其次,就是產品的成熟程度,一般剛推出來的產品一般都會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,只能靠以后的不斷改進才能使產品日趨完善隨著MP3、MP4控制芯片的更新?lián)Q代和軟件控制技術的更新,克服了很多難關,目前對于MLC閃存芯片的架駑能力已經(jīng)很成熟了,再加上MLC閃存生產技術的改進,因此目前很多廠家(包括IPOD)都采用MLC閃存用于消費類數(shù)碼產品的生產,尤其是大容量的數(shù)碼產品,非它不可.
SD卡 SD卡工廠
2011-04-18 12:14:57